幻灯四
幻灯三
幻灯二
幻灯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走入中国 > 服务 >
创新还是舍本逐末?无人机搞加油,运输机搞轰
创新还是舍本逐末?无人机搞加油,运输机搞轰炸……

本周,美国海军宣布,已经在6月4日使用波音公司的MQ-25“黄貂鱼”舰载无人加油机T-1原型机成功对一架F/A-18F“超级大黄蜂”舰载战斗机进行了空中加油试验。

创新还是舍本逐末?无人机搞加油,运输机搞轰炸……

这是史上首次无人机对有人机实施空中加油。按照计划,MQ-25还将成为史上首型开展实战化部署的舰载无人加油机。

新“威力倍增器”:无人机进阶路上的“垫脚石”

创新还是舍本逐末?无人机搞加油,运输机搞轰炸……

诚然,相较于十年前首飞的X-47B,及其所属的“无人舰载空中监视和打击系统”(UCLASS),MQ-25作为“舰载空中加油系统”(CBARS)就显得有些“中庸”:不仅格局不够大,也没有那么强的进攻性——毕竟是作为“奶妈”而已,缺了些“杀气”。

但这并不意味着MQ-25是“人畜无害”的性能平庸之辈,其背后的技术核心:无人机对有人机实施空中加油的技术,其实暗藏着美国无人机系统的“熊熊野心”,甚至一定程度上奠定了MQ-25等美国新一代无人机平台的未来进阶之路。

创新还是舍本逐末?无人机搞加油,运输机搞轰炸……

试想,未来美国海军将通过MQ-25无人机来对“超级大黄蜂”、F-35C、E-2D“鹰眼”等有人机实施空中加油。这将显著提升航母舰载机联队的作战半径和任务能力,发挥着“力量倍增器”的重要作用。

创新还是舍本逐末?无人机搞加油,运输机搞轰炸……

此外,MQ-25还能将舰载战斗机联队中的“超级大黄蜂”等战斗机从过去的“伙伴加油机”角色中彻底解放出来。毕竟根据美国海军的数据,在某些任务中,“超级大黄蜂”花费了超过三分之一的飞行时间来给其他舰载机进行伙伴加油。

所以,MQ-25的空中加油能力能够间接地增强舰载战斗机联队中战机出动的数量和整体作战能力。

创新还是舍本逐末?无人机搞加油,运输机搞轰炸……

按照美国海军对舰载空中加油系统的要求,MQ-25能够将1.5万磅(约合6800千克)的燃料运送到距离航母平台500海里(约930千米)处,通过对2架F-35C或“超级大黄蜂”空中加油,令其增加300海里的作战半径……这一数据意味着,目前“超级大黄蜂”的有效加油作战半径能够实现翻番。

能空中加油,当然也能…

相较于2013年时X-47B在航母“大秀”起降作业,这次MQ-25所执行的空中加油同样是不容忽视的高难度作业。

虽然空中加油技术已经问世几十年,技术上相当成熟。但时至今日,空中加油科目对于军机飞行员来说依然相当有难度……更何况MQ-25所执行的是“无人机+空中加油”。

那么,有人机要与一架无人机来配合完成伙伴加油,难点究竟在哪里? 在宽泛的“无人机空中加油对接引导技术”概念背后,涉及到:航路规划、会合航路设计、目标追踪算法、差分定位系统(D-GPS)与视觉导航、精确的相对位姿测量与运动估计、编队控制技术、对接控制技术、空中加油锥套相对位置和姿态精确测量技术……等诸多航空技术领域。

创新还是舍本逐末?无人机搞加油,运输机搞轰炸……

而整个对接过程中的飞行控制,又受到MQ-25的尾流、大气扰动、以及加受油机加油后重心变化等不利因素影响。同时,这种无人机对有人机的加受油作业,要必须能够在不同的飞行速度、高度、湍流水平、天气和光线等负责作业条件下进行。

所以,这一系列“新”技术一旦在MQ-25上付诸综合应用,并验证成熟,必将迁移到未来美国其他军机平台上。 比如,试验中所体现的MQ-25和“超级大黄蜂”间,近到仅仅几米的编队保持与协同技术,未来必将会广泛应用到更多的无人机与有人机联合编队任务中。

而随着MQ-25平台的成熟和家族化发展,MQ-25的机体油箱也将能够灵活地替换为情报、监视和侦察(ISR)、搜潜和反潜、电子战、机载空射武器等其他载荷平台,它的“新”身份与任务将更显“杀机”。

如果仅仅论及无人机技术与空中加油技术,其概念雏形都可上溯至上世纪20、30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迭代,各自都已是非常成熟、甚至近乎定型的“旧”技术了。 但MQ-25无人加油机这种“旧”+“旧”组合,实现了旧技术基础上的新武器装备形态,昭示了航空技术发展上的一种新可能。

不过,不论是平台是以上何种机型,所实现空中发射的方式基本一致:也就是让牵引伞从运输机货舱中拖出的不再是普通的运输物资,而是“导弹发射箱”(deployment box)。

这般“摇身一变”,美国空军的巡航导弹空中发射平台就陡增了数百架。而这种新组合中的“旧”既指平台是旧有平台,更指这种组合概念之“旧”:早在冷战时期,美军就首次尝试让运输机变身轰炸机。如今,美国空军再次重提并测试这一“旧”武器概念,再次将运输机变身“导弹卡车”,增强“额外”防区外的打击能力……其目的也很明确,是针对中国、俄罗斯等“高端对手”。

创新还是舍本逐末?无人机搞加油,运输机搞轰炸……

只是,目前对于这种“兼职轰炸机”,美国内也存在另一种观点:相较于购买、运营和维护更大规模的轰炸机机队相比,“临时轰炸机”虽然是一种低成本的解决方案,但针对中俄这样体量和级别的对手而言,飞起来慢悠悠、且毫无机动和隐身性能可言的运输机能保有几分生存的可能?

此外,这一“转型”也涉及到在实战布局中该如何平衡空运需求和“兼职轰炸机”需求的问题:如果运输机都赶去“客串”轰炸机会不会造成了空运能力的短缺?毕竟,目前美国空军已经存在空运能力潜在不足的问题,并且正在酝酿使用大型火箭来投送100吨载荷的大计划。